激发创新活力 勇当开路先锋 迈向世界一流——写在中国中铁践行“三个转变”十周年之际

来源:中国中铁网站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5-13 15:02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铁工业旗下中铁装备盾构总装车间时作出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7年4月24日,国务院批准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
  肩负重托,砥砺前行。十年来,中国中铁作为“三个转变”重要指示首倡地和“中国品牌日”的发源地,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在深入践行“三个转变”重要指示过程中,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管理创新为保障、以文化创新为动能,全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推动各项经济指标连年刷新历史新高,营业总收入和新签合同额分别迈上一万亿和三万亿大关,《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39位,奋力谱写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中铁篇章。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在郑州市管城回族区第六大街99号,坐落着中铁装备盾构总装车间,一台台科技含量十足的盾构机从这里出发,服务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隧道工程,成为畅销海内外的国产高端装备之一。
  十年前,也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对现场科技人员和员工攻克科研难题、突破盾构机系统集成技术壁垒的自主创新给予肯定并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还有许多短板,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中铁装备依托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及配套优势,积极打造隧道掘进机原创技术策源地,携手上下游500多家企业和相关研发机构,成立了重大专项研究院,突破了大排量泵、主驱动密封、可编程控制器PLC、主轴承等多项“卡脖子”技术,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制及应用,为掘进机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得益于过硬的技术储备,工程师们在创新上愈发得心应手,近年来平均每年下线两台首创产品:全球首台全断面硬岩竖井掘进机、全球首台马蹄形盾构机、全球首创超小转弯半径硬岩掘进机、全球首台能爬陡坡的大直径硬岩掘进机……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新产品接连下线。如今,中铁装备盾构机订单总数已超过1600台,出口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销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
  窥一斑而知全豹,盾构机的突破正是企业多年来坚持科技创新的生动缩影。作为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领军企业,中国中铁将科技创新摆在企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持续加大自主创新研发投入,联合产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在智能高铁、智能高速公路、智慧城市、装备制造等方面,加快突破一批前沿技术,加快锻造一批长板技术,加快新技术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的实践运用,努力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不断推动中国智造品牌强起来。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发明奖127项,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16项。参建的京张高铁、拉林铁路、沪苏通长江大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大柱山隧道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创造了诸多世界第一。
  创新频结硕果,根本在于人才。2022年8月,一场特殊的聘任仪式在中国中铁总部首次举办。中国中铁主要领导亲自将中国中铁首席科学家、高级专家聘书递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秦顺全、高宗余以及高级专家代表手中,并表达了公司上下对科技人才的关心和重视。
  近年来,中国中铁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企战略,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鲜明导向和良好环境,打造了以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为引领,3万多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骨干,10万多名一线技术工匠为基础的创新人才队伍体系,成为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坚持以管理创新为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多元化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中国中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不断推动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的管理创新:依托拥有的“高速铁路建造技术”“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3个国家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19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了以各级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三级四层”创新体系;深入推进科改示范企业建设,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和岗位分工,全方位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所属两家“科改示范企业”分获国资委“标杆”和“优秀”评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引导设计、施工、工业制造、科研板块开展更加紧密的协同创新;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作为衡量创新价值的重要标准,努力成为产业发展方向的引领者。

  2020年5月10日,在中国中铁与国资委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品牌战略发展论坛上,中国中铁“三个转变”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这是公司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全面提升企业创新实力的又一重要举措。

  借助研究院的平台优势,中国中铁积极开展推动“三个转变”路径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明确15项创新发展举措,清单化梳理科技创新重点任务、管理创新重点任务,形成了一批管理课题成果,累计获得《全国企业管理创新现代化成果》一等成果4项、二等成果63项,为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提供了智力支持。
  企业搭台,人才唱戏。中国中铁不断完善各类创新人才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面向13家科技型企业关键核心人才实施岗位分红激励,有效实现员工利益和企业效益紧密捆绑,共担风险、共享成果,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设立一批创新工作室,加强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科技领军人才的选拔培养,定期评选科技标兵、特级技师、工匠技师,为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提供平台。
  正是凭借广大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地潜心攻关,中国中铁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重载铁路、电气化铁路、桥梁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铁路道岔、盾构制造等八大领域始终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系统掌握了不同地质结构、不同气候环境、不同轨道类型等多种条件下的高速铁路建造技术,铸就了“中国高铁”“中国大桥”“中国隧道”“中国装备”等一系列靓丽的国家名片。
  坚持以文化创新为动能
  科技工作充满艰难险阻,科研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作为一家“百年老店”,中国中铁有着独特的精神文化传承,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中铁人矢志创新、筑路报国。
  走进中国中铁企业文化展览馆,一面印有“开路先锋”字样的鲜红旗帜虽饱经沧桑,却依旧耀眼夺目。
  “1950年,在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开工典礼上,贺龙、邓小平同志将这面旗帜亲自授予我们,从此开启了中国中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征程。”展厅讲解员自豪地介绍道。
  时间拨回到2019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通过大屏幕连线中国中铁京雄城际铁路建设者时,勉励大家说“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交通要先行,你们正在为雄安新区建设这个‘千年大计’做着开路先锋的工作,功不可没。”
  跨越时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不仅赋予了中国中铁光荣的责任和使命,更赋予了“开路先锋”新的时代内涵。
  奋进新征程,中国中铁深刻认识到文化赋能、精神支撑在推动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此,中国中铁党委把“开路先锋”文化重构工作摆上日程,系统全面总结中国中铁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的优秀文化成果,提炼形成以“四大核心价值理念”和“八项具体工作理念”为四梁八柱的中国中铁“开路先锋”文化体系,并通过多种形式载体进行宣贯,不断增强广大员工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
  旗帜引领方向,信念凝聚力量。在“开路先锋”精神文化的感召和指引下,中国中铁广大干部员工秉承“中国建造铁肩担当”的企业使命,坚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不屈意志,积极投身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在重大工程项目中挑重担、打头阵,攻克了一个个世界性难题,造就了一座座人类工程奇迹。
  在西北大漠,他们创新工艺,通过植物防沙与工程防沙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应对风沙侵蚀,修通了全长825公里的和若铁路,形成世界首个沙漠铁路环线。
  在东海之滨,他们不惧风浪,攻克“世界级风口”建桥难题,建成世界最长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
  在华北平原,他们对混凝土配合比、模板体系以及混凝土施工工艺等进行研究细化,进行了上百次实验,最终实现了光洁如镜的平滑度,打造了国内首个大规模采用清水混凝土技术的高铁站——雄安站。
  在雪域高原,他们挑战极限,修建的拉林铁路16次跨越雅鲁藏布江,助力复兴号动车组首次开进西藏,续写雪域天路新传奇。
  在横断山脉,他们艰苦奋斗,操控自主研发的敞开式硬岩掘进机“彩云号”铿锵突进,誓要打通被誉为“地质博物馆”的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
  在大洋彼岸,他们远离故土,修建了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匈塞铁路、孟加拉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等一大批海外工程,推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走向世界,铸就了“一带一路”上的靓丽名片。
  如今,“开路先锋”早已镌刻在每个中国中铁人心中,激励着每一位员工以创新为钥、迎难而上,在各自岗位上展现更大的作为。
  十年发展,创新突破、谱写华章;十年奋进,波澜壮阔、激荡人心。回眸过去的十年,中国中铁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勇拼搏、攻坚克难,取得非凡成就。更美的风景永远在前方,追梦者的脚步不会就此停歇。中国中铁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为指引,用创新打开新局,以实干笃定前行,奋力谱写企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